刚从自然资源部国土测绘司司长接任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张继贤便“无缝衔接”式地担任了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执行主任一职。同时,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领军人才,面对笔者“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的问题,张继贤坦言“愿意做一名具有管理色彩的科技专家”。莫干山实验室被部省领导和全行业给予厚望,张继贤十分清楚自己肩上的千钧重担,“我只有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以及全部的热情、能力和智慧,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在接受采访时,笔者从他的言语中时时感受到了这一点。
问:莫干山地信实验室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已经运行了半年时间。目前筹建工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张继贤:王广华部长、王浩省长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揭牌,标志着实验室步入实体化运行阶段。实验室建设被纳入自然资源部和浙江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省领导高度重视和关心。王广华部长在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要加快推进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建设”;刘国洪副部长在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上提出“建设莫干山地信实验室,共同打造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重要举措,并多次专题研究实验室建设工作;王浩省长在浙江省政府常务会议上专题研究,要求“推动实验室健康运行、快速发展”;徐文光常务副省长亲自担任浙江省工作专班总召集人,多次专题研究,协调省级各部门及市县合力推进实验室建设。
按照部省共建协议、总体方案以及部省领导要求,实验室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全力推进筹建工作。从部、省、市、县4级共抽调28名同志到实验室属地办公,集中开展具体工作。一是全力推进机构建设。实验室党组织建设即将获批,领导小组即将成立,并组建综合组、发展规划组、国际合作组、人力资源组、条件保障组,明确职责分工。二是初步建立运行架构。起草了实验室章程草案,编制了建设运行实施方案,建立了筹建期间工作管理、财务管理、请示报告等工作机制,省市县以签署责任书方式明确各级资金、人才、项目、条件保障等具体责任,理清三方职责和边界。三是加速建设人才队伍。已有智能化测绘研究团队、先进遥感研究团队、实景三维经济研究团队、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团队4支队伍共30余人入驻实验室,启动全职人员招聘,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人才互聘联培机制。四是加快推进科研立项,开展实验室学科方向和重点任务布局,谋划形成智能化测绘、遥感智能监测、时空计算平台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建议。
此外,我们起草了党群建设、行政管理、财务内控、人力资源、项目科研、外事管理、后勤保障七大类实验室管理制度。编制了2024年度预算,到位2000万元开办资金。落实实验室选址,规划实验室园区布局,完成1700平方米场地装修,10万余平方米场地启动整体装修,人才住宿等相关配套也已落实。可以说,实验室的部分蓝图已逐步成为了现实。
张继贤(左二)率筹建团队赴浙江大学调研
问:实验室被视为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您认为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张继贤:国家实验室是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诸如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均是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基地。我认为莫干山实验室应该是实施国家科技战略、探索测绘地理信息前沿理论难题、培育重大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型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技术服务、搭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撑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工作的重要平台,是进行测绘科研攻关的排头兵和领路者,位于测绘科技创新的“金字塔尖”。
因此,实验室应该发挥好承接科研攻关任务“第一棒”的作用,在创新资源集聚过程中统筹规划和组织动员各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将人力和智力资源调配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实现国内外高端人才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战略人才高地;通过构建广域创新生态,以实验室为核心节点,实现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之间的协同合作、协同创新;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规划需求、行业需求,完成重大科学问题、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突破时空信息关键科技难题,产出原始创新成果并培育高水平的应用生态,实现对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发展的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而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截至目前,实验室在方向定位、重点任务、组织架构谋划,以及项目对接、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继贤:我们首先提炼了实验室发展愿景和价值观,提出了“世界一流时空信息科创中心、国家时空信息战略科技力量主阵地、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主引擎”的发展愿景以及“忠诚奋斗、创新求真、开放合作、赋能发展”的价值观。拟定了研究方向和重点任务,围绕时空信息主题,确立了四大方向,也就是时空感知、时空连接、时空计算、时空智能;明确了“6+1”项重点任务,即智能化测绘、时空计算平台、遥感智能处理、实景三维经济、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时空型监测评估和产业应用生态培育。我们还谋划了实验室组织架构,建立由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产业促进委员会等咨询机构,实验室领导班子以及综合办公室、科技发展部、成果应用部、国际合作部等内设职能部门,智能化测绘研究院、先进遥感研究院、时空计算研究院等二级科研机构组成的组织架构。
此外,我们组织开展了科研需求对接和学术研讨,截至4月底,共举办14场会议,邀请国内地理地信领域400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来实验室交流,达成10项科研项目合作,组建了智能化测绘、先进遥感、实景三维经济等科研团队。
人才招引是实验室能否正常运作、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我们已经与近50名高层次人才达成了初步的引进意向,探索建立了人才互聘联培机制,与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科技人员双聘、科研项目合作、联合培养地理信息专业研究生等方面达成初步意向。与湖州市、德清县落实了人才引进政策,各级政府都很支持实验室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和购房补贴等。能在半年时间里取得丰硕的成果,是部省领导高度重视、高位谋划,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全方位保障,筹建团队只争朝夕、拼搏奉献,全行业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鼎力配合、通力协作的结果,是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具体体现。
参加实验室第一期研讨会“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合影
问:支撑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工作是实验室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张继贤:我们主要从两方面给予支撑。在业务支撑方面,拟定了重点支撑任务,将中心业务需求转化成全球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研制、全球地理信息公共数据产品开发、全球地理信息框架建设应用示范等具体合作项目。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围绕中心支撑需求、2024年工作安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了3轮会商座谈。启动支撑人员队伍建设,在浙江省内遴选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参加中心全球招聘。支撑中心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战略规划。
在服务保障方面,主要是编制了《浙江省落实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特豁待遇办法》,制定了中心运营所需的物业、安保、维修等公共服务事业方案,协助中心办理机构代码、申请国际数据专线,并在住宿就餐、医疗保障、国际教育方面提供便利。
问:实验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包括哪几方面?
张继贤:我们将从5个方面着力:
一是加强机制体制创新,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积极按照省市县责任书的要求,落实创建经费、项目立项、人才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专项支持。向部省申请认定为自然资源部实验室和省实验室,争取项目、人才、数据资源等方面支持。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保障实验室健康平稳运行。推动成立部省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实验室领导小组。成立学术委员会、产业促进委员会和国际咨询委员会,建立决策咨询机制。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的政治功能。推进实验室领导班子配备,完成内设管理机构和运维保障机构设置,发展组建二级科研机构。建立完备的实验室内部管理制度体系。
三是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组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立形成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多元化、多层次人才队伍结构,力争2024年底人员规模达150人。采取“科学家+团队”聘用模式,靶向引进一批领军人才领衔的科研团队。建立健全人才招引、薪酬、考核评价等方面制度,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确保各项人才支持政策落地执行。
四是推进实施科研攻关,尽快取得一批科研成果。2024年力争启动3至4项重大科研项目、10项一般科研项目、20项开放课题,争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立项3项以上,取得算法、专利、软件著作权、论文等高水平科研成果。推进时空大数据中心、时空计算平台建设,完成整体设计,开展电力系统、冷却系统、网络系统、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一期建设,完成基础设备环境搭建。
五是提升支撑保障能力,支持联合国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顺利运行。启动全球公共产品研发项目,研制全球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套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力争2024年推出1至2类数据产品,支撑中心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双边国际合作或技术援助。支撑中心开展地信领域中短期国际培训、国际智库活动,发布国际咨询报告。落实专业团队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建立清单化、制度化的外事工作保障机制,切实服务好中心运行。
在实验室成立一周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拿出一批可考核的创新成果,并在成果应用方面推出一系列典型案例,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接受部省领导、全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检验。